中國夢是什麼?一百個中國人或許有一百個不同的中國夢。但對於研究基因的科學家們來說,中國夢有個循序漸進的具體目標。
  汪健——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、深圳華大基因科技公司總裁、世界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科學家,他的中國夢是讓每個中國人“不餓不傻不病不老”。不餓,解決糧食問題;不傻,控制新生兒疾病;不病,攻剋疑難雜症;不老,延緩衰老。這些,都有可能通過基因工程逐步實現。
  後天晚7時,以華大基因真實創業故事為素材改編的電影《東方中國夢》將在CCTV-6展播,影片將還原汪健和他的“小伙伴”們的創業故事。基因科學家們的中國夢,也將首次用戲劇化的方式與中國觀眾見面。
  皮鞋廠里建起的基因航母
  《東方中國夢》的原型——華大基因,現在是研究分支機構遍佈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、擁有5000多科研人員的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航母。不過,誰能想到,華大基因是從一個不足10人的團隊發展而來的,他們在深圳的總部,最初竟是一個皮鞋廠。
  故事要從1985年說起,那一年,美國科學家提出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。到了1990年,該計劃正式啟動,此時,華大基因的幾位創始人汪健、楊煥明、於軍、劉斯奇正在美國留學,主攻的專業就是生物工程。幾位當時還年輕氣盛的“小伙伴”,琢磨著怎麼讓中國人也參與到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中。四人決定回國,砸鍋賣鐵也要加入到這一生物工程的偉大計劃中。
  1999年6月,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,隸屬於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人類基因組的一部分。起名“華大”,一方面是因為幾位創始人大多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;另一方面則有寄望中華強大的雄心。就在那一年,華大成功申請加入國際測序組織,中國成為繼美、英、日、德、法後第六個加入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的國家,參與其中1%的測序任務。
  華大成立初期,缺人、缺錢、缺場地。因為缺乏經費,公司在遙遠的北京北郊天竺空港工業區辦公,開不出高薪,國內的人才不願加入華大,幾位創始人每天加班加點自己動手實驗。但最讓人撓頭的是,很多人認為參與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的投入產出比不高。華大幾乎是白手起家,需要大量的基礎投入,而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是一個開源的公益事業,無論華大參與與否,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的成果——基因圖譜,都將向全世界無償公佈。
  華大的創始團隊認為,中國人在很多科研領域落後於世界,而基因工程全世界都剛剛起步,中國人沒有理由不抓住這個與世界同步的機會。最終,在創始人集資,科技部、中科院的聯合支持下,華大順利完成了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1%的任務,中國的基因工程實現了首次與世界同步。
  2003年,非典(SARS)席卷全球,這是一場讓全世界都銘記的病毒風暴,讓華大人更刻骨銘心的是,他們差一點就首次領先於世界。
  非典病毒剛暴發時,華大的科學家們就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,準備參與到病毒的測序中。如果對病毒測序成功,人類對這種新病毒就有了全面的認識,接下來的診斷、治療、疫苗防治都將順利展開。從拿到病毒樣本,到測序成功,華大的科學家只用了36個小時。但當他們準備公佈測序結果的前一刻,加拿大科學家搶先發佈了測序結果,並將其命名為SARS。事後,華大才知道,加拿大科學家比他們提前兩天拿到了病毒樣本。
  小挫折並沒有擊垮華大,他們還是率先在國內破譯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,併在此基礎上研製了SARS的診斷用抗原、抗體和相關標記物。
  2007年,一個偶然的機會,華大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,汪健、楊煥明、劉斯奇一起奔赴特區,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成立。在一個廢棄鞋廠里,華大基因建立起完善的基因研究體系,並正式進入高速發展時期。
  同年,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繪製“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”。
  2007年12月,《自然》雜誌報道“第一個中國人基因圖譜”工作,並公佈了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,“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”名列第一,“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”是這一領域的重要貢獻。
  2008年10月11日,大熊貓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。
  2008年11月6日,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以封面故事形式發表在《自然》雜誌上。
  ……
  最新的科研成果發生在不到一個月前。
  2013年12月13日,華大健康與智利馬約爾大學宣佈雙方將聯合開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、單基因遺傳病和腫瘤基因檢測。
  從當初只參與了“人類基因組計劃”1%的任務,到現在14年的時間,華大對世界基因測序的貢獻已近50%,實現了中國在世界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從參與到引領的地位。
  夢·主角
  自由作息的大學式創業團隊
  《東方中國夢》電影中的幾位主角,年紀都在40歲左右,屬於青壯年,他們與其他配角的交流方式看不出資歷、地位、級別的區別,大家以同齡人的方式溝通。而實際上,華大幾位創始人都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。不過,據華大負責營銷與宣傳的工作人員楊碧橙介紹,幾位花甲之年的元老級創始人,在華大沒有自己的辦公室,與所有中青年科學家一樣,在一個大平臺上辦公,整個華大的創業氛圍更像是大學而不是企業。
  在華大,所有科學家上班不用打卡,也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,更沒有以數量做指標的工作考核。這是一個在深圳這個高節奏勞作城市中特殊的存在。整個華大的辦公樓、實驗室,24小時開放。即便是半夜,科學家們只要靈感迸發,就可以立刻到實驗室里展開工作。如果一整天都沒有靈感閃現,沒有人會被以曠工之名受罰。
  “科研工作,有些特殊,需要創造性,而且我們的創始人都是科學家出身,都瞭解大家需要一個怎樣的環境,鼓勵自助式的、自發性的創新研究。所以,科學家們可以隨時工作,夜晚白天都可以”,楊碧橙說,在華大,環境是輕鬆的、氣氛是融洽的、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是最簡單的。
  “我們就像還在大學里,領導都是我們的老師,沒有架子,跟他們交流沒有壓力。”
  楊碧橙說,在華大,科學家們並不是只會科研的“書獃子”,就像在大學里一樣,這裡也有體育社、戲劇社等各類社團,在科研之餘,科學家們也有自己的興趣、愛好和生活。
  據瞭解,《東方中國夢》去年公映的時候,華大基因並沒有組織集體觀看。但華大的科學家們都自發前往影院看片,為電影貢獻了票房。
  “大家在電影里看見了我們的研究所、同事,甚至自己的身影,都笑了。”
  高二就加入華大的90後神童
  在《東方中國夢》電影里,有一個出場時間並不多但亮點頗多的年輕藏族科學家扎西。在現實中,扎西的原型是華大科學家趙柏聞。
  趙柏聞1992年出生在北京,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健媲美為中國的比爾·蓋茨。跟電影里的扎西一樣,小趙在讀高二的時候就加入了華大。
  作為一個興趣廣泛的尖子生,其實從初中起,趙柏聞就爭取到了進入北京農科院研究所實習的機會,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生物實驗,但為他日後接觸基因工程打下了基礎。高一,他偶然得知華大基因在做基因測序,便請求農科院的導師介紹自己到華大基因實習。高二那年的暑假,趙柏聞從北京前往深圳華大基因總部。起初,小趙並沒有覺得華大有什麼特別,給他一些簡單的任務也能迅速完成。帶著年輕人特有的衝勁,小趙徑直走到院長汪健面前,要求“給點活兒乾”。愛才的汪健一眼看出了小趙的特別,把他推薦給了華大的另一個奇才——李英睿。李英睿當初也曾從北京大學曠課到華大“打黑工”,看見像極了自己的趙柏聞,李英睿隨手給出了難題——一道數學+編程的題目。沒想到的是,趙柏聞從下午開始打草稿,到凌晨時分,就把答案交給剛吃完夜宵的李英睿。
  很快,小趙就正式加入了華大。2010年,19歲的趙柏聞成為華大“人類認知能力的基因組學分析”科研項目的團隊帶頭人,他帶領華大基因和國內外十幾位數學、物理、天體以及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, 開始從事人類智力差異如何產生以及與基因的關聯研究。D175  (原標題:不餓不傻不病不老的 中國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x39ixyn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